那是一场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严酷和复杂性展开的全球大战,让整个世界深深刻痕。
但是,随着炮火的熄灭,庆祝的烟花散尽后,胜利者们需要面对战争留下的后遗症。
战争的遗憾并未随和平的降临而消散,而是在新的日常生活中,以另一种形式持续存在。
苏联男性死亡的数量无法计数,从乌拉尔山脉到莫斯科的广阔大地上,留下的都是丧失亲人的悲痛。
当历史的指针回转到1941年6月22日的清晨,德国联手其盟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在延伸了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从波罗的海北端一直到南部,对苏联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在战争的序幕拉开之初,德军乘势而上,借助先发制人的优势和强大的兵力武器,使苏联红军节节败退。
德军如洪水猛兽般迅速占领了拉脱维亚、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达维亚的大部分地区,向苏联心脏地带--俄罗斯联邦的西部州份,以及历史悠久的城市列宁格勒进军。
党和政府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紧急行动,将全国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将整个国家转变为一个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共同抵抗入侵者的侵略。
这些决定性的胜利使苏联成功收复了全部失地,战火更是燃烧至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最终使得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四国转向反对德国。
然后,就在5月2日这个历史性的一天,苏军攻下了德国的首都柏林,短短六天后,苏联人民就见证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的历史一刻。
在战争中,苏联损失了2700万英勇的生命,其中,仅在沦陷区就有740万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战争带走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这不仅使得劳动力总量大幅度减少,也导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年份向前推进,1946年、1950年和1951年,男性人口比例分别为43.6%、43.3%和43.4%,这种失衡的状况,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并未得到改善。
而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男性人口的比重稍有上升,达到了44.7%,然而仍旧相较于女性人口显得相对偏低,甚至在这个时期,苏联女性人口比男性多出了1270万人。
此外,二战结束后的苏联也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整个国家直接损失了24690亿卢布,间接损失达到13076亿卢布,这个数字惊人地相当于1940年苏联财政支出的20倍。
各种致命的传染病在人口密集的区域自由肆虐,苏联人民的健康状况急剧下滑,出生率跌入谷底,而死亡率却在不断攀升。
据统计,出生于1920-1924年的苏联男性人口从468.5万人减少到1949年的271.9万人。
要知道,苏联作为一个发达的经济国家,它的经济增长并不像资本主义国家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而是主要依赖于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国内丰富的自然资源。
然而,艰苦的劳动和艰难的生活条件使她们的身体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食品的匮乏和营养的缺乏使她们难以保持健康的生育状态,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出生率的下滑。
当然,战后时期国民经济大伤元气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属实正常,只要人民得到了恰当的休养,国家对战后人口进行全面而充分的补偿,那么一个被称为“补偿性人口出生高峰”的现象便会出现,从而让生命重新蓬勃。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中欧和美国等许多国家为例,彩神vi首页 彩神他们也曾经历过战争的摧残,生命的草木皆兵。
但是,在战后,他们都迎来了人口出生的高潮,这个现象也被普遍称为“婴儿潮”。
他们的出生率相较战前提升了20%—40%,例如法国的提升了44%、美国提升了42.2%、芬兰提升了40.2%、捷克提升了40%和英国提升了33.3%。
正当补偿性出生率的提升刚刚展现曙光之际,1947年的严重饥荒如同一道阴影,笼罩在苏联的天空之下。
消化不良、痢疾、胃病、小肠结肠炎以及肺炎如同幽灵一般悄然降临,夺走了无数幼小的生命。
虽然政府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疾病的蔓延速度和影响面却远远超出了预想。
在战争的摧残和疾病的煎熬之下,苏联并未出现其他国家所经历的“人口补偿”,也就是说,那一波期待已久的“婴儿潮”并未出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变得越发困难,年轻人口的预期增长并未出现,人口减少的趋势也日益严重。
所有年满18岁的男青年都应该服义务兵役,但是,到1980年,全国只有254万的男性青年,这个数字在未来的几年还将继续下滑。
到了1990年,仅剩的可应征人数只有214万,虽然此后有所恢复,但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仅能回升到254万。
而这还没有考虑到,每年有12%左右的男性青年因各种原因无法应征,如身体残疾等。
这样看来,从年满18岁的男性青年中征兵,维持原有军队规模的人员更替几乎变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第二个问题更为棘手,那就是人口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主要发生在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共和国与以为主体的共和国之间。
然而,自战争以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三个以斯拉夫族为主的共和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滑,自然增长率也在放缓。
而以为主的六个共和国:阿塞拜疆、彩神vi首页 彩神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和乌兹别克,人口出生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自然增长率也快速上升。
这样的结果是,斯拉夫人口在全国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以为主的共和国的人口比重却在持续攀升。
这种人口构成的急剧改变,对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政治稳定性是有影响的。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会助长民族自信心的增长,甚至会促进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
此外,上述人口发展的不平衡还会引起另一个问题,就是对苏联国民经济的影响。
理论上,以为主的六个共和国出生率高,劳动力丰富,似乎可以成为其他出生率低、劳动力短缺地区的潜在劳动力源泉。
然而,这种看似美好的设想被一系列问题所打破,这些问题包括这些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低、对俄语的掌握能力差,以及他们历史上的低劳动效率等。
更为复杂的是,这些地区的,他们的传统观念让他们厌恶离开故土,甚至不愿离开出生的土地到城市中工作。
这就导致了一种局面,即全国一些低生育率地区劳动力匮乏,而高生育率地区的劳动力却大量闲置。
这种情况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必须尽可能地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必须为新增人口提供赡养费、教育投入、卫生设施投资,以及为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供工业投资。
当自家的劳动力无法满足需求,且生育和迁移又无法迅速解决问题时,苏联找到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他们将目光瞄向了被囚禁的五百万战俘。
他们勤奋、刻苦、充满效率,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了热烈欢迎,甚至比苏联自家的工人和囚犯还要受人青睐。
这些日本战俘通常被派去遥远的远东地区,他们肩负起了那些最为艰苦、最为繁重的工作,比如在有色金属、煤炭、采矿、林业、渔业等行业里辛勤劳作。
他们的工作地点,遍布在劳动密集的矿井、矿场、木材加工厂、工程建筑工地、石油加工厂、石油工业企业建设托拉斯、铁路和公路的各个角落。
因此,这些日本战俘,手握锄头,肩背砖石,汗流浃背地在苏联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比如,在阿穆尔河畔的共青城,那是一个坐落在阿穆尔河下游的河港,离哈巴罗夫斯克356公里的地方。
同样,他们在哈萨克斯坦的城市建设中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自1946年10月5日他们第一次踏上哈萨克斯坦的土地,到1949年8月最后一个战俘离开,他们共建起了一千五百多座居民楼和大型工厂。
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他们更是矗立起科学院大楼、科学家之家大楼、内务部大楼和旧机场等,一砖一瓦地塑造着阿拉木图的面貌。
他们被允许与苏联女性成婚,同时享受优厚的移民政策和生育奖励,以此来笼络人才和提高国内生育率。
通过把战俘视作为重建国家的重要劳动力资源的这种独特方式,苏联成功地解决了由男女比例失调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也改善了大量女子的生活状况。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解决并不总是来源于传统的途径,而是可以通过创新和独特的想法来实现。
苏联的这个小妙招,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向我们展示了,在面对复杂困难时,只要我们敢于想,敢于行,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4]瓦·鲍·日罗姆斯卡娅,张广翔.苏联时期人口老龄化的特点[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0(06):36-40.
[6]徐元.苏联为何不愿放日本战俘[J].科学大观园,2011(10):60-6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